經濟學的哲學觀

經濟學的起源

最早關於「進步」、「工作效率」、「城市與自然異化」的概念出現在四千多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吉爾伽美什史詩 The Epic of Gilgamesh》的文字記載裡。烏魯克城的國王吉爾伽美什大興城牆企圖將城市與自然蠻荒分隔開來,由於他奴役工人以追求工作效率,神祉差遣野蠻人恩基度(Enkidu)與吉爾伽美什結為至友,兩人相互感化並共同創造了許多英雄事蹟。恩基度後來去世,但他們的情誼促使吉爾伽美什持續追尋生命的終極意義,且成為人民稱頌的統治者。史詩傳達了非常古老但歷久彌新的概念,包括勞力不是機器,不應被視如生產原料而僅在乎其工作的效率;人類在追求文明進步時仍應維繫與大自然的友好關係 。

最早的「景氣循環」觀念出現在希伯來舊約聖經「法老的夢」,法老夢見七條肥美的母牛與七條瘦弱的母牛,此夢被解釋成七個大豐年接隨著七個大荒年的預言。於是法老在豐年時課徵收成的五分之一,以備荒年之用。很簡單的邏輯,不是嗎?

相較於今天人工作是為了消費,在亞當與夏娃還沒偷吃分辨善惡樹上的果子之前,希臘神話「潘朵拉的盒子」尚未被打開之前 (兩則同樣批判啟蒙與知識之惡的神話),勞動仍屬於人的天性,是為了提供人類快樂及滿足。

普羅米修斯 (Prometheus) 盜火的故事同樣也反應了早期人們對「進步」的戒慎恐懼。就像復活節島利用精巧的技術砍下島上最後一棵樹;中東蘇美文明過度發展的農業灌溉將原本肥沃的月灣土壤鹽化成今日之沙漠;羅馬及馬雅帝國則分別因無節制的開發土地而走向衰亡。這些消逝的文明告訴我們一個人類社會不斷重演之「進步的陷阱」:持續的發展與經濟成長若無法兼顧生態的穩定及保育,大自然終將反撲,如同柏拉圖《蒂邁歐篇 Timaeus》所寫,洪水或其他的瘟疫總是會清洗大地,除去居住在城市的人,而留下山區裡的牧人。

舊約聖經中亦可找到早期之「社會福利」觀念。猶太人不反對累積財富,但強調道德與照顧弱勢,因而有「拾穗」的傳統:收割時刻意將掉落地上的麥穗留給窮人與孤寡撿拾。此外每隔四十九年就有一個寬恕年,將土地歸還給原所有者,免除他人之債務,且恢復因負債而淪為奴隸者的自由。

早期西方世界相當厭惡放貸及利息。「罪惡」一詞在希臘文裡的原意為「欠債」,中古基督教社會亦視放貸孳息為極大的罪惡, 因為世人並不擁有時間,土地交易亦不被鼓勵,因為大地非僅屬於人類。

斯多噶「禁欲主義」 (Stoicism) 與以伊比鳩魯為代表的「享樂主義」 (Epicureanism) 之間對於「效用」的地位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斯多噶主義不看重效用,認為個人行為只須判斷是否正確,不應算計能否帶來任何好處。享樂主義則主張快樂來自于行為的效用,但個人不應追求短暫的快樂,只有明智、健康 、正確的生活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因此真正的伊比鳩魯主義仍是一種強調「節制」的利己精神。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自然是較接近斯多噶主義。柏拉圖鄙視快樂,亞里斯多德則主張追求「至善的美好生活」。認為快樂是在「完成活動」時自然伴隨而來的產物,活動的目標不是快樂,善性與完美才是目的。也就是說,做為效用的快樂充其量只是善的子集合。亞里斯多德強調,在過剩與不足之間找到「中庸之道」才是一種完美的特徵。

今天我們早已習慣凡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承襲伊比鳩魯學派功利享樂取向的現代主流經濟學思想。但令人驚訝的是,古典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 (Adam Smith) 明確地譴責一昧講究私利及效益的態度,認為與他的思想徹底矛盾。因為史密斯雖然承認「自利」對經濟的運作很重要,卻更相信以善良與節制為基礎的整體價值,才是建構社會的主要因素。

古典經濟學之形成

工業革命、土地的私有、城市與中產階級的興起。

啟蒙思想、理性主義與新教:大自然乃供人類使役。

「經濟人」的誕生:

  • 伊比鳩魯效用最大化的非道德哲學基礎;
  • 笛卡爾的人性機械化;
  • 曼德維爾《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行,公共的利益;
  • 邊沁與彌爾的功效主義:效用可以數量化;
  • 霍布斯:競相鬥爭與追求私利乃人之天性;
  • 史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亞當·史密斯及其好友休姆不贊同霍布斯等人以私利、自愛、理性與算計所架構的社會契約,認為個人的效用並非社會的組成要素。如同亞里斯多德「人天生是政治動物」的講法,休姆主張成為社會的一份子乃人的天性,人天生具有強烈的社會同情與同理心,人心永遠不會對公益完全漠不關心,社會道德屬於非理性情感與感覺的領域。因此休姆提出「理性是,而且應該只是熱情的奴隸...」,也瞧不起「經濟人」的概念。

現代主流經濟學宣稱繼承亞當·史密斯古典經濟學思想,卻完全忽視倫理學教授亞當.史密斯除了《國富論》及「那隻看不見的手」之外的另一本巨作《道德情操論 》。這本巨著的第一句話,即明確指出人類行為不能單純地以「利己主義」原則來解釋。亞當.史密斯分別在《國富論》、《道德情操論》及《天文學》三本著作中前後三次以「看不見的手」表達不同事件的運作,完全不像後來被誤解成僅做為解釋自由市場的力量。亞當.史密斯始終強調「利己」應與「社會責任」並重,且相信「美德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支撐」。

現代經濟學的轉變

1929股市大崩盤與隨後之大蕭條。凱因斯(Keynes)提倡「混合型經濟政策」:政府在不景氣時增加財政支出刺激景氣,景氣時則應防堵經濟過熱。

凱因斯認為追求經濟成長乃短期必要之惡,就像《浮士德》與梅菲斯特的交易,俟社會脫貧後,人們即可享有更多的休閒,無須繼續追求無盡的經濟增長。凱因斯顯然低估了人們的慾望。

美國直到1970年代仍延續凱因斯主張,採行以薩謬森(Samuelson)為代表的「混合型經濟政策」。

從熊彼得、劉易斯到羅斯托,「經濟增長」理論益受重視而被奉為圭臬。

石油危機、工會力量過大影響企業績效,以海耶克與傅利曼為首的「芝加哥學派」自由主義勢力抬頭。

羅爾斯的「正義論」促使自由主義支持者對社會公義採取一種中立的態度。

1980年代雷根、柴契爾夫人主政後,市場與成長被神化,貪婪被鼓舞,直至2007金融海嘯。

市場經濟將人的價值排除在外,GDP無法反映社會對生活的真實感受。

另類的出口

弗朗索瓦·佩魯「人本經濟學」以「人群關係」取代「人財關係」。

阿瑪蒂亞‧森「倫理經濟學」:自由市場讓窮人在大飢荒時更加喪失基本交換能力與食物權利。

史迪格里茲「改革的全球化」:揭穿「華盛頓共識」與IMF的偽善;全球化不等於「全球美國化」。

赫爾曼‧戴利提議以「穩態經濟學」代替「永續性 Sustainability」這個依舊追求長久持續成長的曖昧字眼。

「幸福經濟學」立意極佳,但被質疑數據計量不可靠不客觀:台灣幸福指數超越日韓?

討論議題

需要 vs 想要;使用價格 vs 交換價格;「自由、平等、私產」的社會契約 vs 「市場、消費、經濟增長」。

「那隻看不見的手」;人的物化 & 物的人化;人與自然的關係。

台灣面臨的問題;子孫與未來世代的權益;我們是最自私的世代?

美好生活為何? 幸福是可求的還是如其希臘原文 “Eudaimonia” 意謂著「一種令人嚮往的狀態」?

延伸閱讀

善惡經濟學

失控的進步

lik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