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交會之處

1774  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
1872  尼采《悲劇的誕生》,
1912  托瑪斯曼《魂斷威尼斯》,
1954  川端《山之音》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閱讀, 電觸到來自深層潛意識之召喚, 將我們從現實的自我, 牽繫到靈魂的天河...

請各位分享並帶領我們
1.穿梭東西古今,在多年歲月洄湧下,與你生命交集的感觸與知見。
2.共讀你最深刻的文本篇章。由其延伸的其它作品,也成!

like0

復歸的主題

布雷克與另一位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見證了法國革命做為啟蒙思想在政治實踐上之失敗。兩人都厭惡工業革命及機械文明,質疑抽象理性的可靠性,也都主張復歸到自然質樸的生活。

「二元並存」及「復歸」的觀念在老子《道德經》第廿八章就提過:「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差別在於:1)春秋時代人的自我意識是薄弱的,未經啟蒙的; 2)老子的理想狀態是最原始的太初混沌; 3)老子是要回歸至無知無欲的嬰兒狀態。《道德經》第二十章:「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

反觀華茲華斯與布雷克的復歸,是由純真視野之不足出發,歷經理性與知識的啟蒙,世故經驗的累積,以及自我的迷失墮落之後,在自由意志下選擇回復像孩童一般純真地生活,並重新以孩童的觀點看待自己與萬物、大自然及神祉之間本自一源的關係。易言之,就是要找回人的神聖內在。

「復歸」的主題以各種象徵面貌貫穿許許多多的文本。尋找生命之樹,守護神聖的火種,發現內在的小孩,....

《我心雀躍 My heart leaps up》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

My heart leaps up when I behold  我心雀躍,當我看到
A rainbow in the sky:  一道彩虹跨越天際:
So was it when my life began;  當我年幼時即是如此;
So is it now I am a man;  如今我已成年,依舊如斯;
So be it when I shall grow old,  當我垂老時,亦將如是,
Or let me die!  否則,寧死矣!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小孩是大人的典範;
And I could wish my days to be  願餘生的每一日
Bound each to each by natural piety.  皆抱持著對自然莊嚴虔敬之情.

 

0 點數
上一層
down

純真與世故的結合

在討論文學裡「人的二元性」這個主題時,聖琪提到了英國的浪漫主義詩人/版畫家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布雷克的《純真與經驗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詩集裡,有許多呈現天真與世故對比之詩組,其中最著名的是「羔羊」("The Lamb")及「老虎」("The Tyger")這兩首詩。前者從孩童的視角描繪了一個造物者與萬物和平相處、自給自足的純真世界,有點像人類尚未因偷食「知識樹果子」而被逐出的伊甸園。在孩童的眼裡,小孩、羔羊與耶穌本為一體沒有區別。透過「老虎」布雷克則提醒我們,創造溫柔羔羊的神秘力量也創造了兇猛殘暴的老虎,亦即所有物種都反應了現實世界中純真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的共存。

之後在《天堂與地獄的結合》(Th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詩集及其晚期一系列預言式長詩裡,布雷克也不斷地以象徵符號的神話形式,來描述人類存在的命運便是在熱情與理性之間永無休止的衝突及調和。布雷克始終強調人們應賦予靈感及想象崇高的地位,並藉由充滿創造力的藝術活動,來重建理性與激情、精神與感官、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及和諧。

因此早在叔本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尼采《悲劇的誕生》與佛洛伊德《夢的解析》出現之前,布雷克即以「每一個詩人皆挺身於魔鬼的宴會中」之英姿風采,探究人性本質裡二元性的對立及調解。

「羔羊」("The Lamb") 版畫

Little Lamb who made thee 小羔羊,誰創造了你?
Dost thou know who made thee 你可知誰創造了你?
Gave thee life & bid thee feed. 賜你生命,讓你溫飽
By the stream & o’er the mead; 在溪河旁,青草地那邊;
Gave thee clothing of delight, 贈你喜悅的衣裳,
Softest clothing wooly bright; 那衣裳無比柔軟,毛茸茸的,明亮耀眼;
Gave thee such a tender voice, 再賜予你如此溫柔的嗓音,
Making all the vales rejoice! 讓整山谷都歡欣雀躍?
Little Lamb who made thee 小羔羊,誰創造了你?
Dost thou know who made thee 你可知誰創造了你?

Little Lamb I’ll tell thee, 小羔羊,我來告訴你,
Little Lamb I’ll tell thee! 小羔羊,我來告訴你,
He is called by thy name, 祂的名字跟你一樣,
For he calls himself a Lamb: 祂管自己叫羔羊。
(新約聖經裡耶穌常被比喻為代替世人贖罪的羔羊)
He is meek & he is mild, 祂又溫柔,又和藹;
He became a little child: /祂變成一個小孩,(耶穌也常被稱為人子)
I a child & thou a lamb, 我是小孩,你是羔羊,
We are called by his name. 咱們名字跟祂一樣。
Little Lamb God bless thee. 小羔羊,上帝祝福你!
Little Lamb God bless thee.小羔羊,上帝祝福你!

「老虎」("The Tyger") 版畫

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 老虎!老虎!你金色的輝煌,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火似地照亮黑夜的林莽,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是什麼樣超凡的手和眼睛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能塑造出你這可怕的勻稱?

In what distant deeps or skies. 在什麼樣遙遠的深淵或天空,
Burnt the fire of thine eyes? 燒出冶煉你眼睛的火種?
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 憑什麼樣的翅膀他膽敢高翔?
What the hand, dare seize the fire? 敢於攫火的是什麼樣手掌?

And what shoulder, & what art, 是什麼樣的技巧,什麼樣肩頭,
Could twist the sinews of thy heart? 能扭成你心臟的肌肉?
And when thy heart began to beat, 當你的心開始跳動,
What dread hand? & what dread feet? 那創造者擁有如何悚人的手腳?
 
What the hammer? what the chain, 用什麼樣的鐵鏈?什麼樣的鐵鎚?
In what furnace was thy brain? 什麼樣的熔爐煉鍛出你的腦髓?
What the anvil? what dread grasp, 什麼樣的鐵砧?什麼樣的握力?
Dare its deadly terrors clasp! 敢捏牢這些可怕的東西?

When the stars threw down their spears 當群星投下它們的茅槍,
And water’d heaven with their tears: 用它們的眼淚潤濕了穹蒼,
Did he smile his work to see? 祂是否微笑著欣賞祂的作品?
Did he who made the Lamb make thee? 祂創造了羔羊,也創造了你?
(這段文字可視為布雷克對於當時法國大革命帶給社會的衝擊/暴動之省思)

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 老虎!老虎!你金色的輝煌,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火似地照亮黑夜的林莽,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什麼樣超凡的手和眼睛
Dare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敢塑造出你這可怕的勻稱?

0 點數
上一層
down

回眸2013

如果說莫內以視覺表達文字的美感,自由揮灑,淋漓盡致.那塞尚回歸點線面,推理到球體,圓錐與圓柱.

藝術風格經由觀念進行轉換,在大自然的色調裡,抓住準確的相互關係,並強調其間的整體感.

蘇格拉底鼓勵人們專注發展自己的本能,並參與社會的共同體.肯定此一成長方式的實踐過程.

柏拉圖對話錄:數學研究可知理念世界中,永恆不變的關係,而不是可感的物質世界中,變動無常的關係.學習是藉由回憶將純粹真實的理念帶入靈魂, 從此獲得智慧,接近真理.

一如空間有幾何學,時間有心理學---普魯斯特

0 點數
上一層
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