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經濟學家惹的禍》提出許多奉行現代主流經濟思想所造成的惡果:
盲目追求經濟成長,成長已不再是為了促進社會的均富,成長只是為了更多的成長。
為了持續的成長,企業想盡辦法降低成本:關閉原產地的工廠,瓦解該地的社區;將工廠遷移至工資低廉的國家,雖然提供了工作機會,同時也盡力壓縮工資、延長工時及剝削工作環境,並肆意砍伐樹木、排放工廠廢汙、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
為了持續的成長,經濟也必須過度依賴消費。即使是不必要的消費,即使市場裡已有太多的選擇。餐廳推出更大份量的餐點,企業不斷推出更新穎但使用壽命短暫的產品,商品講究無謂的包裝,以吸引更多的消費。媒體與廣告不斷挑動人們的虛榮及慾望;政府與學者也告訴我們消費永遠是對的,因為國家需要更多的經濟成長,即使過度無謂的消費習慣與我們傳統的文化價值背道而馳;於是民眾相信你我的慾望是一種美德,生活與工作則淪為是為了滿足這些消費慾望。
成長=>消費=>成長的循環促使政府、銀行與個人縱容過度的借貸。2007年的金融風暴便是一連串無節制的借貸,加上盲目相信「市場管制應減至最少因為市場會自行修正」的結果。然而在金融風暴結束後各國政府仍持續舉債,這些沉重的債務將由下一代來承擔。倘若我們不及早省思以GDP衡量經濟成長的主流思考謬誤,我們當中許多人的退休及醫療福利恐怕遲早也將受到影響。
做為消費者我們歡迎能以最低價格在「自由市場」裡競爭的商品;身為投資者我們則獎勵能為我們帶來最高收益的企業。這樣的思維助長了企業對生態資源的濫用,也等於間接反對企業在商品定價時反應他們消耗自然資源的「外部成本」。最終又將由下一代來承擔這些成本,而從我們這一代手中交給他們的是一個能源透支、生態汙染、氣侯暖化又極端的地球。
我們很快將面臨石油、水、稀土及許多能源的短缺。而且短期內,石油以外的諸項替代能源,不是計術尚未成熟,便是會在生產過程中製造更多的環境汙染。
不肖企業為了追逐高產能及低成本生產有毒害的商品;工廠與車輛排放的廢汙廢氣;氣候變遷加上其他人為的結果導致蜜蜂、蝴蝶、蝙蝠等授粉媒介數量上的急遽減少;這些現狀將使我們變得更不健康。
此外,由於主流經濟思想將「社會責任」從對「自由」的詮釋裡移除,造成個人主義意識高漲,也使人們變得更自私且貪婪。許多社會變得膚淺媚俗,也因而讓政治人物得以訴諸愚民與恐懼統治。
讀書會夥伴們對這些現狀有何感想?